2025年交通新制懶人包:未禮讓行人罰則加重?科技執法範圍再擴大?教你如何自保避免罰單!

台中律師 黃建閔律師
2025/08/06

2025年交通新制懶人包:

大家好,我是專精於各式訴訟案件的台中推薦律師黃建閔。隨著2025年的到來,台灣的交通法規迎來了幾項重大變革。這些改變不僅影響著每一位駕駛人的荷包,更直接關係到我們所有用路人,特別是行人的生命安全。許多民眾對於「罰則加重到多少?」、「科技執法到底在拍什麼?」、「怎麼樣才算『禮讓行人』?」等問題感到困惑甚至焦慮。

身為律師,我深知法律條文的冰冷與複雜,往往讓一般民眾望而卻步。因此,今天我將透過這篇文章,用最白話的方式為大家完整解析2025年交通新制的兩大核心:「加重未禮讓行人罰則」與「擴大科技執法範圍」。本文將從修法背景、法規細節、自保策略,到收到罰單後的應對方式,提供一個全方位的懶人包。希望協助所有在台中及台灣各地的駕駛朋友,不僅能看懂新法,更能從根本上避免違規,保障自己與他人的安全。

如果您未來有任何關於交通罰單申訴、車禍事故處理的法律需求,都歡迎隨時瀏覽我的個人網站 lawyerhcm.com.tw 與我聯繫。

為何修法?2025年交通新法背後的「行人地獄」反思

相信大家對「行人地獄」這個名詞並不陌生。過去幾年,台灣的交通環境因車輛普遍不尊重行人路權,導致憾事頻傳,甚至被國外媒體如此稱呼,重創國家形象。這背後反映的是長久以來,我們的交通文化過度偏向「以車為本」,而忽略了行人在道路上作為「人」的基本權利。

根據交通部道安資訊查詢網的統計數據,台灣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居高不下,其中行人的死傷比例更是觸目驚心。政府為洗刷此污名,並回應社會大眾對於交通安全的殷切期盼,決心從法制面下手,透過更嚴格的規範與罰則,強制扭轉駕駛人的行為習慣。

2025年的交通新制,正是這波改革浪潮下的產物。其立法宗旨在於,藉由提高違規成本,讓駕駛人「不敢」不禮讓行人;並透過科技的輔助,讓心存僥倖的駕駛人「無所遁形」。這不僅僅是為了開罰單,更是希望透過法律的強制力,在台灣社會中重新建立起「行人優先」的交通文化。身為台中推薦律師,我完全支持這項改革的良善立意,但同時也理解民眾對於嚴刑峻法的擔憂,因此更需要為大家詳細解說,幫助各位適應新的法律環境。

新聞出處參考

  • 立法院議案整合暨綜合查詢系統:關於《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》相關修正案的公開資訊。

  • 交通部公路局:關於新制罰鍰、記點及講習規定的官方公告。

  • 警政署交通組:關於科技執法設備地點與取締項目的新聞稿。

  • 各大新聞媒體(如:聯合新聞網、中央社、自由時報)關於「行人地獄」議題及交通新法上路的系列報導。

重點一:汽機車駕駛必看!未禮讓行人罰則如何加重?

本次修法最有感的,無疑是針對「未禮讓行人」的罰則。過去雖然也有相關規定,但罰責相對較輕,嚇阻效果有限。現在,法律的劍已然出鞘,所有駕駛人都必須嚴肅以對。

罰款金額大幅提高:不再只是說說而已

根據最新修正的《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》第44條第2項規定,汽車駕駛人,駕駛汽車行近行人穿越道或其他依法可供行人穿越之交岔路口,有行人穿越時,不暫停讓行人先行通過者,處罰金額已從過去的級距,一律提高至新臺幣6,000元

這代表什麼?過去可能罰3,600元,現在只要違規,就是直接以法定最高額開罰,毫無轉圜餘地。這展現了政府對於守護行人路權的決心。機車駕駛人若有相同違規行為,罰鍰則維持在1,200元,但同樣不可小覷。

「未禮讓」的認定標準是什麼?距離多遠才算安全?

這是最多駕駛人感到困惑的核心問題:「我要離行人多遠才算安全?」、「他還在路邊等,我開過去算違規嗎?」。

根據警政署的執法認定原則,標準非常明確:路口範圍內,車輛行進方向的車頭,距離行進中的行人,不得少於一個車道寬,大約是3公尺的距離。

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,我用幾個情境來說明:

  • 情境一:行人在斑馬線上,準備從我行駛的車道前方通過。

    • 正確做法:您必須「完全停止」,讓行人完全通過您的車輛前方後,才能再起步。不能用緩慢滑行的方式「跟在行人屁股後面」通過。

  • 情境二:行人在對向車道上,但尚未走到中線。

    • 正確做法:雖然行人還在對向,但只要他已經踏入斑馬線,最保險的做法仍是減速並準備停車。若您的車頭在通過行人時,與他的橫向距離少於3公尺,就可能構成違規。

  • 情境三:行人在路邊等待,還沒踏上斑馬線。

    • 正確做法:雖然法規上行人未踏入不算違規,但基於防禦駕駛的最高原則,看到路口有行人,就應該主動減速。您無法預測他是否會突然衝出。放慢速度,永遠是最安全的選擇。

黃律師提醒您:不要去賭那3公尺的距離。執法者(無論是警察或科技設備)的判斷往往是瞬間的。最不會出錯、最能保護自己的方式就是:「只要看到斑馬線上有行人,就停下來。」等他走過,再花您幾秒鐘時間,卻能省下6,000元罰款和潛在的肇事風險。

記點與講習:處罰不僅僅是錢

除了荷包失血,行政處分也跟著加重。未禮讓行人的違規行為,除了罰款6,000元,還會伴隨以下處罰:

  1. 違規記點3點:根據新制,1年內累計滿12點,將會被吊扣駕照2個月。若2年內被吊扣駕照2次,再有記點違規,甚至會直接吊銷駕照。記3點是非常重的處分,代表您只要違規4次,駕照就會被暫停。

  2. 強制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:違規者必須參加3小時的道安講習。這意味著您需要額外花費時間與精力去上課,無故缺席還會再有1,800元的罰鍰。

總結來說,一次未禮讓行人的代價是:6,000元罰款 + 記點3點 + 3小時道安講習。這樣的處罰力度,已經不容任何駕駛人輕忽。

重點二:天羅地網!科技執法範圍再擴大

如果說加重罰則是「治標」,那麼擴大科技執法就是「治本」的關鍵一環。透過24小時不間斷的監控,讓所有違規行為無所遁形,藉此矯正駕駛人的僥倖心態。

台中市科技執法熱點路口大公開

身為台中市民,了解您每天行經的路口是否為執法熱點至關重要。雖然執法點會動態調整,但根據台中市政府警察局交通警察大隊公布的資訊,以下幾個路口是科技執法建置的重點區域,民眾行經時需特別注意:

  • 市區主要幹道:臺灣大道沿線(尤其是與文心路、忠明路、五權路等交叉口)、文心路沿線、五權西路、中清路。

  • 易肇事路口:例如西屯區的環中路與市政路口、北屯區的松竹路與環中東路口、南屯區的向上路與黎明路口等。

  • 特定違規熱點:例如火車站周邊的違規停車、學區附近的超速及不禮讓行人等。

黃律師建議,與其去背誦這些路口,不如建立一個觀念:「將每一個路口都視為執法點。」因為科技執法的設備越來越小型化、智慧化,未來只會越來越普及。遵守交通規則,才是最根本的自保之道。

2025年新增的科技執法取締項目有哪些?

過去的科技執法多以取締「超速」和「闖紅燈」為主,但2025年,它的「眼睛」變得更銳利,取締項目也更多元,主要包括:

  1. 未禮讓行人:這是最重要的取締項目,攝影機會自動偵測斑馬線上的行人與車輛的相對距離與速度,判斷是否違規。

  2. 不依標線、標誌、號誌指示行駛:例如在直行車道違規右轉、跨越雙白線變換車道、在禁止左轉的路口左轉等。

  3. 車輛未保持路口淨空:在前方號誌已轉為紅燈,或前方車流回堵時,仍將車輛駛入路口「卡住」斑馬線或整個路口,影響橫向車流。

  4. 跨越雙黃(白)實線:無論是超車或迴轉,只要跨越雙實線都會被取締。

  5. 違規停車或臨時停車:在公車站牌、消防栓、路口10公尺內等禁止停車的區域停車,會被自動拍照舉發。

  6. 未依規定使用方向燈:在變換車道、轉彎時,若未全程使用方向燈,也可能成為取締對象。

收到科技執法罰單,如何判斷是否成立與申訴?

收到罰單的當下,先別急著繳款或生氣。身為一位專業的台中推薦律師,我建議您先冷靜下來,按照以下步驟檢查:

  1. 檢視罰單內容與證據:罰單上會附有違規的採證照片或影片的查詢方式。請務必上網查看,確認照片中的車輛是否為您所有,時間、地點是否正確。

  2. 確認違規事實是否清晰:照片是否清楚顯示您的車牌號碼?您的車輛行為是否明確構成法規上的違規要件?例如,指控您壓線,照片中車輪壓線的畫面是否清晰無爭議?

  3. 思考有無申訴空間

  • 緊急避難:是否是為了閃避突然衝出的車輛或行人,才不得不違規?(需有相關證據,如行車紀錄器)。

  • 標線不清或號誌故障:路口的標線是否已經磨損到難以辨識?號誌是否有故障或被樹木遮蔽的情形?

  • 不可抗力因素:例如,被後方救護車、消防車鳴笛催促,不得不往前駛入路口。

如果認為有申訴的理由,可以在罰單上註明的應到案日期前,向開罰機關(通常是您戶籍地或違規地的交通裁決所)提起申訴。申訴時務必附上罰單影本、採證照片,並以書面方式詳細說明理由與附上相關證據(如您的行車紀錄器影像)。

黃建閔律師的自保與應對策略

了解法規後,更重要的是如何將守法內化為日常習慣,並在不幸收到罰單時,做出最正確的應對。

避免違規的黃金法則:預防勝於治療

  1. 養成「防禦駕駛」心態:永遠假設路上會有不守規矩的車輛或行人。行經路口,無論號誌為何,都要放慢速度,將腳移到煞車踏板上預備。

  2. 路口停讓,成為反射動作:將「看到斑馬線,就減速找行人」刻在腦中。不要去搶那幾秒鐘的黃燈或綠燈尾巴。

  3. 熟悉你的路權,也尊重他人路權:清楚知道你在直行、轉彎時的路權順序,但也要明白,路權的爭取,絕對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。

  4. 善用並保護自己:安裝並確保行車紀錄器的正常運作。它不僅能在事故發生時釐清肇責,也能在您被錯誤舉發時,成為最有力的申訴證據。

收到罰單怎麼辦?錯誤的應對方式

  1. 【錯誤行為一】置之不理:這是最糟糕的處理方式。逾期不繳,罰鍰會依法加倍,最終您的動產(存款)、不動產(房屋土地)都可能被強制執行,甚至限制出境。

  2. 【錯誤行為二】無理取鬧申訴:在沒有具體事證的情況下,僅憑「我沒有違規」的感覺去申訴,成功率極低,只是浪費自己的時間與行政資源。

  3. 【錯誤行為三】找民代關說:交通違規屬於依法行政的範疇,透過關說銷單不僅成功率極低,在法治社會中也是非常不恰當的行為。

何時應該尋求專業法律協助?

雖然多數交通罰單可自行處理,但在某些情況下,尋求專業律師的協助是更明智的選擇:

  • 罰單與重大交通事故相關:當罰單是車禍肇事責任的一部分,且車禍涉及人員傷亡(刑事過失傷害/致死罪)或高額民事賠償時。

  • 面臨駕照吊銷或吊扣:當違規記點已達臨界點,或單一違規就可能導致吊銷駕照時,影響到您的工作與生活。

  • 申訴失敗,欲提起行政訴訟:如果您對交通裁決所的申訴結果不服,下一步就是向地方法院的行政訴訟庭提起訴訟。此時,訴狀的撰寫與法庭上的攻防,就需要律師的專業。

在這些情況下,一位經驗豐富的台中推薦律師,能為您分析案件的利弊、整理證據、撰寫法律書狀,並在法庭上為您爭取最有利的結果。

新制重點整理表格

項目

違規行為

舊制處罰 (參考)

2025年新制處罰

黃律師提醒

罰款

汽車行經行人穿越道,不暫停禮讓行人

新臺幣1,200元至3,600元

一律處最高罰鍰新臺幣6,000元

無論情節輕重,只要違規就是罰6,000元。

記點

同上

記1點

記3點

一年內累計12點吊扣駕照2個月,影響重大。

講習

同上

無強制

須參加3小時道路交通安全講習

需額外花費時間成本,無故未到會再罰款。

科技執法

路口違規

主要取締超速、闖紅燈

新增:未禮讓行人、未保路口淨空、違規停車、不依標線行駛等

將所有路口視為執法區,遵守規則才是上策。


交通新制常見問答 (FAQ)

Q1: 科技執法可以取締機車嗎?範圍跟汽車一樣嗎?

A2: 可以。目前的科技執法系統都能準確辨識機車車牌。所有上述提到的取締項目,包括未禮讓行人、不依標線行駛、跨越雙黃線等,都同樣適用於機車騎士。機車未禮讓行人罰鍰為1,200元,同樣會記點及參加講習。

Q2: 如果我是為了閃避突然違規切出的車輛,才不得不壓到雙白線,被科技執法拍到可以申訴嗎?

A2: 這當然可以申訴。但重點是您必須負起舉證責任,提供您的行車紀錄器影像,清楚證明當時是為了避免更嚴重的碰撞,才不得已違規。

Q3: 罰單上的應到案日期過了該怎麼辦?會不會被通緝?

A3: 逾期不會被「通緝」(通緝是刑事案件用語),但會產生「滯納金」,也就是罰鍰會加重。請盡快上網或至監理單位、便利商店補繳。如果一再拖延,案件會被移送至法務部行政執行署進行強制執行。

Q4: 我是外國人,持國際駕照在台灣開車,罰則也一樣嗎?

A4: 是的,完全一樣。台灣的交通法規適用於所有在境內道路上行駛的駕駛人,不分國籍。外國人違規一樣會被開罰、記錄,若情節嚴重或罰鍰未繳,也可能影響未來再次入境台灣的簽證或居留申請。

Q5: 我的違規記點要去哪裡查詢?點數會跟著我多久?

A5: 您可以透過「監理服務網」APP、網站,或至各大便利商店的多媒體機(如ibon)查詢。違規記點的效期是自違規日起算一年。一年後該次記點就會清除。但請注意,如果一年內累計滿6點,可以申請自費參加道安講習,講習完成後可扣抵2點(一年限一次)。

結論:安全是回家唯一的路,法律是您最強的後盾

2025年的交通新制,無論是加重罰則或擴大執法,其核心目標都只有一個:提升所有用路人的安全。法律的界線劃定得越清楚,我們就越能預測彼此的行為,從而建立一個更安全、更有秩序的交通環境。

身為台中推薦律師,我衷心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大家理解新法、適應新法,最終能因為守法而享受更安心的行車生活。請記住,遵守交通規則不僅是為了避免罰單,更是為了保護您自己、您的家人以及所有在道路上共享空間的陌生人。

如果您在台中地區,不幸遇到任何交通罰單的申訴難題、車禍的理賠與和解糾紛,或是需要更深入的專業法律諮詢,都歡迎您隨時聯繫黃建閔律師。讓專業的法律知識,成為您在複雜交通世界中,最堅實可靠的後盾。